专家解读之一 | 稳扎稳打推进节粮减损 久久为功讲好中国反食品浪费故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我国节粮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该方案的实施,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的关键路线图和施工图,也是推动全社会迈入节约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
一、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重要意义
《行动方案》进一步延续了全链条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治理思路,深化了各环节粮食节约和减损的成效和水平,强化了全社会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决心和期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益于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缓解供需紧平衡。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安全依然面临复杂挑战。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加剧和病虫害扩散等不确定性因素,使农业增产空间受到影响。通过农机、良种、适度加工等一系列举措,持续强化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这一“无形良田”,可以有效增加粮食有效产出,缓解粮食刚性需求,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是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食物浪费一端连着食物生产和农业资源环境,一端连着食物消费和城乡人居环境,全球食物隐含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的三分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农业结构的完善和种植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广大民众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转变。持续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可以进一步强化民众的节约理念,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资源环境影响,从而共同助力生态文明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双碳”目标实现。
三是有利于农业和食品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绿色的食物是农业和食品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持续深化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各项行动,可以间接推动食物生产、加工工艺和品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食物相关产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最终助推餐饮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行动方案》重点与特征
一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此次《行动方案》发布,是两办继2021年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来,为深化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法》而发布的又一重要举措。《行动方案》的目标和任务举措与上一次轮方案紧密衔接,在上一轮2025年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将方案目标推进到2027年底,体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上的连续性和决心,为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了重点和方向。
二是面向国际,科技支撑。节粮减损、反对食物浪费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到2030年将全球零售和消费端食物浪费减少一半。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一直将践行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此次《行动方案》中,除了将各项指标与国际进行对比外,专门将加强损失浪费统计调查作为重要任务进行部署,提出建立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分领域开展专项统计调查。同时,明确以科技创新驱动粮食系统转型,推动智慧仓储、绿色物流和智能化农业发展。
三是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行动方案》以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和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四大行动为纲领展开。在坚持全链条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治理思路,强调全链条推进工作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当前我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所面临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抓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此外,《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探索开展家庭及零售环节食品浪费评估,鼓励支持餐饮服务网络平台开展外卖食品浪费评估。
四是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行动方案》明确了社会各个层面推进节粮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国家层面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与个体层面的行为引导。比如,针对粮食生产、收获和运输等环节存在的损耗问题,《行动方案》提出技术引导、设备更新、工艺创新等具体举措;对家庭、餐饮等领域食品浪费问题,强调行业规范和个体行为引导,提出深化“光盘行动”等举措;针对机关、学校等单位食堂的浪费行为,强调监督监管,加强惩治措施。
综上,《行动方案》政治站位高,举措扎实,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为现阶段我国推进节粮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路线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灵恩,张丹,吴良,李云云,成升魁)
专家解读之二 | 建立反食品浪费常态化机制推动全链条食物节约减损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推动全链条粮食和食物节约减损的行动、统计调查及保障措施,这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重要举措,对全面推进反食品浪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行动方案》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
特点之一:坚持全链条推动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年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围绕这一目标,在“粮食节约减损行动”部分,分别针对造成粮食在机收、储存、运输、加工环节损耗浪费的突出问题,提出强化粮食机收减损、减少粮食储存损失损耗、加强粮食运输减损、减少粮食加工损失四个方面的具体行动与要求,每一项行动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消费环节的浪费,分别从提升全民节粮意识、推动餐饮行业反浪费、督促监督单位食堂反浪费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行动与措施,对餐饮行业的反浪费以引导、鼓励为主,同时强化违法惩治和行业自律;对机关、学校及企业食堂重点是国有企业食堂,以加强管理、强化考核为主,发挥国有集中供餐单位在反食品浪费方面对全社会示范引领作用。
特点之二:坚持制度引领
《行动方案》将反食品浪费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到2027年年底,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更加健全,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不断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粮食损失和浪费量化评估主体以研究机构为主,基于典型调研,初步对2020年以前的损耗浪费情况做出评估。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以来,公众及相关主体反浪费意识明显增强,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食物节约减损,如2021年农业农村部以粮食作物机收减损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强化机具管理和操作技能,精准制定减损措施,2022年小麦、水稻、玉米的机收损失率比往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国家层面的全产业食物损耗与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是我国食物损耗浪费监测走向常态化、科学化、标准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全链条反食品浪费的首要前提与基础。
《行动方案》对反食品浪费有多项制度安排,从顶层设计上调动各地政府、各单位反食品浪费的积极性。在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部分,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活动内容,把制止餐饮浪费有关要求纳入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质量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安排。针对机关食堂反浪费,全面推行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将反食品浪费情况作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在保障措施部分,在粮食安全、乡村全面振兴等考核中突出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要求,坚持党政同责、压实责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特点之三:聚焦重点产品和重点场所
据《中国食物与营养报告(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报告(2023年)》,我国玉米、小麦、稻谷三个谷物的平均损耗率为7.0%,减损空间约3.2个百分点,以2023年三者产量合计6.3亿吨计,如措施到位,可以减少2023万吨粮食损耗;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浪费率分别是5.0%、15.2%,餐饮消费是反食品浪费的重点领域。
《行动方案》聚焦粮食损失重点环节和食品浪费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供应链损耗,《行动方案》聚焦粮食这个关键产品,充分考虑从“大田”到“工厂”各个环节,提出的各项行动措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针对餐桌浪费,《行动方案》分别聚焦餐饮行业和单位食堂两个场所,提出针对性反浪费行动。针对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提出深化“光盘行动”,鼓励餐饮服务网络平台支持商户积极参与反食品浪费。针对单位食堂反食品浪费,主要是国家机关、学校和国有企业食堂,注重通过加强管理与考核提高各单位反食品浪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特点之四:突出营养导向
随着全球食物保障能力的提升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上食物安全的保障目标也在不断提高,逐步由数量安全向兼顾数量、结构、质量与营养安全过渡。无论是从食物供给水平上看,还是从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出发,当前农业生产正处于由满足吃饱吃好向保障营养健康转型阶段。
《行动方案》立足满足居民日益营养健康的食物需求这一目标,突出营养导向,既要推动减少食物数量方面的损耗浪费,也把减少营养层面损耗浪费作为重要方面。在减少粮食加工损失部分,针对过度加工造成主食中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幅下降问题,提出引导粮食适度加工,合理确定粮食加工精度等指标,推广应用轻度磨皮、高精度分筛等工艺,推广低温升碾米、柔性碾米等设备。
《行动方案》提出“深化中国居民健康膳食研究,发布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和坚果类及烹调用油盐等5大类食物摄入量建议范围,倡导营养均衡、科学适量的健康饮食习惯”,把建立营养均衡膳食模式作为反食品浪费的重要举措,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反食品浪费以人为本的原则,极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反食品浪费不是要求公众“节衣缩食”,而是要更加科学膳食,既要保障基本营养需求,也要避免过度饮食造成的“隐形浪费”,并由此带来超重肥胖等慢病增加等健康问题。
综上,《行动方案》政治站位高,行动举措有力,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是我国反食品浪费工作走向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的重要标志。(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程广燕)